江苏南京全面推行小学“弹性离校”资讯快读热文推荐活动会议
江苏省南京市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小学“弹性离校”,探索解决小学生放学后接送难题,努力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精心组织实施
通过基层大走访、召开座谈会、短信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了解家长需求,新学期原则上将“弹性离校”托管结束时间全年统一为18点。秋季学期开学后,教育局组织工作人员随机视导,及时汇总各区开展情况,会同市财政局根据各区参与人数确定并拨付补助资金。市教育局联合市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督查组,进行督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各区奖励等次和奖励资金的依据。
坚持多元参与
“弹性离校”管理运行采取自管自办、自管他办、社区管办学校参与三种模式,其中大多数学校采取自管自办模式。在坚持多元参与基础上,切实加强规范管理,坚持正面倡导,引导社会和家长信任理解广大教师,保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对志愿服务人员,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和误餐等补贴。
突出精细管理
引入“互联网+”技术,推广“弹性离校”智能管理平台,家长通过移动端参加弹性离校报名,接收孩子放学、进入托管班、托管班结束等通知信息,并对学校“弹性离校”工作进行评价。学校通过平台进行“弹性离校”学生报名汇总、统计、分班、值班安排、值班提醒、移动端点名、学生扫二维码进班、家长扫二维码接离确认等。市、区教育局通过平台可全面掌握各校“弹性离校”工作情况。
注重舆论宣传
通过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学校和家长,宣传解读相关政策。针对部分家长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台《弹性离校若干问》,公布咨询热线,确保政策宣传不走样。市、区教育部门联合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了解工作动态,精准处理投诉问题等,提高组织管理工作的协调性和针对性。
时间上的无奈,恐怕是很多为人父母者最焦心的事之一。从产假结束到3岁入园,足足两年多;小学六年也不轻松,孩子放学与家长下班之间有两三个小时的“时差”,让不少家长要么疲于奔命、焦虑不已,要么丢掉工作、全职照管,要么让老一辈“披挂上阵”,再上“前线”。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80%的婴幼儿都是由祖辈参与日间看护。
其实在去年南京在全国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开启了“弹性离校”。弥合“孩子放学”和“大人下班”之间的“断茬”,有人说,不就是每天多管孩子几个小时吗?不要小看此事,有了这几个小时,很多老人就不必“拴”在接孩子上,连远门都不敢出;很多家庭就不必另外开支请保姆,花钱不一定买到放心;很多资质堪忧的社会“托管班”就可以偃旗息鼓,消除了很多社会隐忧……特别是在如今的“二孩时代”,这一步显得尤为可贵。
生二孩的愿望,很多人都有;生二孩的行动,很多人都无。为何?据调查,在不敢生二孩的母亲中,60.7%是因为孩子无人照料。作为正在打拼事业的年轻女性,既不愿为了照料孩子放弃来之不易的工作,又不愿让心爱的孩子无人照管,个中滋味,苦不堪言。调查显示,全职母亲中有近1/3是因为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养大一个孩子已是不易,再来一个?实在让人望而生畏。
如今,二孩政策已经落地,可这“落地”和“落在心坎里”,还“硌”着社会资源不足、女性就业遭歧视等多个“疙瘩”。化解“疙瘩”,最大程度地支持国家的人口政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各行业、各领域的应尽之责,教育系统更是义不容辞。比如,在托幼方面,幼儿园能否敞开大门,接收3岁以下的婴幼儿?在接孩子方面,小学能否多担点责任,让托管时间长一点?
当然,“弹性离校”虽好,也要避免可能会引发的副作用。比如,要防止借托管之名,行补课之实,加重学生学业负担;防止借机乱收费,变“自愿托管”为“强制托管”,把善意的政策变成牟利的手段……
贯彻落实“弹性离校”,还需要政府格外“给力”。因为学校师资有限,让老师在本该下班的时间继续托管学生,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加之老师本身也有生二孩的问题,“老师扎堆生娃,学校师资紧缺”已不是什么新闻,而是严峻的现实。所以,落实这一政策,政府不仅需要出钱,还要“出人”,尽可能增加师资投入,并积极支持引导学校用足用好放学后的这段时间,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