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成立未来学校“实验场”,释放了什么信号?资讯快读热文推荐活动会议
日前,海淀区未来学校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旨在探索未来学校的基本要素,着力打造新型的未来学校雏形,为干部及时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提供课程、环境和技术支持。
海淀区教委主任王方表示,推进未来学校研究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教育科研的崭新课题。建立实验室的目的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学校的整体创新提供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未来学校研究中心将着力从课程结构建设、学习方式变革、学习空间创建、教育技术应用、学校组织形态变革等方面开展实验探索,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实验基础。
为新时代学校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整体解决方案、评估与实践指导,为未来学校思想进入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前实验”场域。
现场
未来学校研究中心承载6大功能
早在三年前,海淀区就把原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信息中心进行了整合,再加上海淀教科院与中国教科院已开展多年相关项目合作,这些都为成立海淀区未来学校教育研究中心奠定了基础。
目前,海淀教科院各院区已建立若干个不同实验室,如交互技术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网络安全的实验室等,海淀区未来学校研究中心也以各种仿真实验室的方式呈现。各实验室将承载教育研究、技术应用、学校建设、教师培训、学生体验、课程研发六大功能,为学校建设提供一个更新的平台。
在海淀区未来学校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记者了解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大量宏观和微观的实验,包括学校真实实验室里的物理、化学实验,如点酒精灯等都可以在网上一步步操作完成,整个实验过程立体生动。
人工智能教室则大量使用了语音技术、虚拟技术,包括教学支持系统、教学管理系统,通过传感设备可以观察和记录教学全过程。在一楼的航天教育体验中心,戴上VR眼镜就能感受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也可以看到地球、宇宙的样子。
展望
课堂教学将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
据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介绍,在未来学校的教室里,线上线下学习、混合式学习、项目学习、STEAM学习等各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形式都能够得到完全彰显,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习,还可以向同学、网络学习,并能开展更多挑战性的学习,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据介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也会发生变革,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都能够进行实验,比如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一对一的教学方式、项目学习方式、远程教学方式、基于设计的方式、协作的方式、游戏的方式等,这些如果没有实验室的变革,在常规教室里很难开展。
借助这些实验室,学生获得的也将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都是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航空航天技术、海洋科学这样的一些应用科学、综合科学知识。教育也将试着从单一的学科走向综合学科,通过教室实现普通教师所达不到的功能。
学校既有内部布局和空间将受冲击
吴颖惠表示,未来学校是一种学校建设的新的形态,它或将给教学环境、学校的布局结构、内部空间带来很大冲击。目前,海淀区中关村三小新校区、十一学校龙樾实验学校、人大附中西山分校都在致力于未来学校形态的建设。
授牌仪式之后,海淀区未来学校研究中心还围绕“智能时代未来学校的发展”这一议题展开探讨,来自教育部装备发展中心理科教育装备处、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电教馆、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共同聚焦新时代、智能教育背景下,未来学校发展路径问题,探讨了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合作模式等问题。
在启动会和研讨会的同时,40名中小学教师在研究中心的未来学校实验室接受培训,这是该研究中心迎来的第三批学员。今后,未来学校实验室还接待中小学生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活动,开展STEAM和项目式学习,体验现代教育技术影响下的教育环境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