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要做哪些准备?资讯快读热文推荐活动会议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讨论已经持续很久,从老师的教学助手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创设,人工智能改变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
但也有一些是技术还无法取代的,比如情感教育、人文教育等。无论是变的部分还是不变的部分,对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意味着要有所准备。9月29日,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举办西山国际峰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对如何做好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准备提出了建议。
他认为,首先是要头脑清楚,认清未来的变化。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辅助研究,并对课程教材进行改革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老师要有所准备。
人文主义教育将会成为主流
黎加厚认为,人工智能目前已经能够在多个教育场景中应用,比如评价、批改作业。这部分工作是老师每天工作量最大的部分,而有人工智能之后,老师的工作量将会大大减轻。另外一个是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的辅助,还有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他以自己的外孙学习举例,他的外孙学习英语的网站应用人工智能设计了多场景互动教学,非常吸引学生。它还可以按照心理学规律每天循序渐进,给学生学习反馈。
教学方面,他分析目前人工智能能够帮助老师更加便捷地备课,帮助管理班级学生资料。还有对老师基础知识技能教学上的辅助。
在黎加厚看来,人工智能也有尚未改变的教育领域,比如师生关系、情感教育、艺术及人文教育。这类教育现在只能靠人去做。他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出版的一本书中强调,不管技术怎么发展,教师职业不会被替代。但在信息技术发展下,教师的角色要改变,变成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强调,增强个人在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是21世纪的宗旨,未来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将会成为主流。
育人教育的转向
如今整个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黎加厚认为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大概有70%的职业将会在未来消失,但新的职业又会出现。这些新职业的特点与人的创造性密切相关。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大趋势。”黎加厚说,未来的教育要走育人教育的道路。他解释,育人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人文艺术思维、设计思维、协作思维、整体思维和直觉思维。他特意强调没有计算思维,因为那是机器在做的事情。
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教育是将机器教成人,育人教育是把人区别于机器人。黎加厚表示,育人教育的整体趋势有五点,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联系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
教学方式上的改变是,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创造性学习转变。分科教学以课本为中心转向整体综合式发展。从强调知识技能学习向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发展。
“如果老师没有准备好,一切都是零”
黎加厚认为,面对新的环境,教育要有所准备。首先是头脑清楚,认清未来的变化,转变教学方式,从当下的课堂开始转变。他建议,所有的准备中要把教师的准备放在第一位,“这么多年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证明,如果教师没有准备好,一切都是零,都没法做。”老师要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开展新教法。
另外,他还建议要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辅助研究,积极把人工智能新的技术用到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改变教学方法。同时认真总结回顾过去四十年,计算机教育的经验与教训。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黎加厚总结人工智能与教师和学生有六大关系,一是人工智能辅助老师教学,二是帮助学生学习,三是个别化辅导学生,四是让学生去教人工智能,五是人工智能帮助老师学习,最后是群体化学习。他总结最后一个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作为学习伙伴,跟着老师学生一起学习,可以判断学习中发生的关键词,从而提出很好的创意和建议。“我们称为人工智能参与协作学习。”
关于教育的准备,黎加厚还补充道,要开展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教材改革。基础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到中小学要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的课程。
此外,他还建议在师范院校、高等院校开设人工智能教育新专业。目前上海师范大学等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教师,以及关于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